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久闻此书大名, 看完后也没有失望。作为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阅读体验却非常好, 丝毫没有觉得晦涩和枯燥。我想这既归功于作者以故事性极强的人物为着眼点,使得对政治、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探讨都显得相当立体和鲜活;同时也受益于作者清晰有序的写作条理与简洁流畅的文笔。该书的英文原版《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于198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 英文版的标题取的甚是精妙:1587, 无关紧要的一年——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发生的1587的确看似无关紧要, 但诚如作者所言, 发生在这一年的看似末端小节之事, 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看《万历十五年》之前, 我因《明朝那些事儿》对于明朝积累起较之其他朝代更多的兴趣和熟悉。大概从本科时候开始,在许多个失眠的夜晚和清晨都是靠着《明朝那些事儿》的有声书浅浅入睡, 故而对于它的感情自是不同。也是因为如此, 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觉得轻松不少, 因为大部分人物都似相熟多年;同时也有不少地方, 我有 “原来如此” 的恍然大悟和 “竟然如此” 意料之外。这篇Blog就记录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 万历皇帝改变的原因

自万历十四年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他开始消极怠工, 缺席早朝和经筵。到万历十五年,则彻底罢工了, 不但不上朝, 除了内阁大臣外, 谁也不想见。当年明月在书里对此表示万般不解:

“在明代历史中, 有很多疑团, 比如建文帝之谜, 比如明武宗之死, 对于这类问题,我一向极有兴趣,研究之后, 多少也能略得一二, 只有这个迷题, 我始终未能解开。为什么那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种举动?一般说来, 人性的突然转变,往往是因为受了某种较大的刺激,那么到底是什么刺激?在万历十五年的深宫之中, 到底发生了什么?”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破解了这个谜团。万历皇帝并非受到什么突然的刺激而性情大变,而是在与强大的文官集团漫长的周旋对抗中,尤其是“争国本”事件的落败, 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立郑贵妃的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 而心灰意冷, 于是选择了一种消极的报复,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 从而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

  1. 郑贵妃的盛宠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郑贵妃被描绘成一个权欲熏心又蠢笨狠毒的角色。她魅惑逼迫万历帝废长立幼动摇国本, 又主使“梃击案”嫁祸太子朱常洛;在万历龙驭上宾常洛继位之后, 进献宫女与上纵欲使圣躬违和, 后更唆使人以红丸下毒行刺, 于是明光宗在位仅二十九天便骤然崩逝……总之这个女人所犯下的罪恶简直罄竹难书。

但在《万历十五年》里, 郑贵妃的得宠, 不是具有闭月羞花的美貌, 而是由于聪明机警, 意志坚决, 喜欢读书, 因而符合皇帝感情上的需要。郑氏和万历具有共同的读书兴趣, 同时又能给万历以无微不至的照顾,既敢于挑逗和嘲笑皇帝,同时又倾听皇帝的诉苦, 鼓励皇帝增加他的信心,是最大程度发挥了一个妻子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这种精神上的一致, 心灵深处的相依, 使皇帝对这个女人一往情深。更不寻常的是, 他们的感情竟终生不渝。

  1. 正德皇帝朱厚照多姿多彩闹腾的一生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万历的叔祖。 在历史上的评价绝不算高, 总是和“荒唐”, “昏聩”联系在一起。《明朝那些事儿》里虽然也是以一种戏谑的笔调来写他一次次离奇出格的举动, 但当年明月对于明武宗还是抱有相当慷慨的同情:

“以人的标准来看, 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他并不残忍, 也不滥杀无辜, 能分清好歹, 所以在我看来, 他不过是一个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 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作为人,他是正常的, 作为皇帝, 他是不正常的。”

通过《万历十五年》的叙述, 在同情之上, 更让人生出许多为正德皇帝鸣不平的心情。 他有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皇城里亲自练兵, 豹房里训练老虎, 自封“威武大将军朱寿”御驾亲征…… 但这些挑战传统的举动, 从来都不可能得到文官集团的背书,即便他战胜了鞑靼, 解了前方军士的围困,换取了边关的安宁。 他我行我素, 甚至把阶级等级的观念抛于脑后, 在巡视途中, 总是扔下饰有皇帝标志的专车专舆不坐, 而去和别人挤在一部民用大车上。在他为祖母举行丧礼的时候,他看到地上满是泥水, 就下令臣僚们免予磕头, 但他的好心肠换来的不是廷臣感激, 反倒是一封引用孔孟子道与皇帝辩论孝道的奏折……总之这样一个个性鲜明、不拘小节、热爱自由的人作为儒家道统之下皇权的守成之君, 真是命运的错误安排。

  1. 申时行的中庸之为德

当年明月对于申时行的评价不是太好,称他是顶级官僚(还特意区分了一下“官僚”和“政治家”的不同)。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日记, 据说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比如今天和谁说了话, 讲了些什么等等, 他都要记下来。说到记日记,我能想到的另一位人物便是蒋介石,从1915年至1972年一共记了57年。(蒋公日记自2004年起就一直放在Stanford的胡佛研究所图书档案馆,直到去年九月似乎又运回了台湾。以前每次看到Stanford的胡佛塔, 总幻想要是能去看一眼蒋介石日记就好了)。日记应该是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和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的最有效途径了, 并且我总觉得一个每天记日记的人, 至少TA对于自己是有所要求的, 且申时行在一大片清算张居正的群情激扬中所保持的低调,也让我对他多了不少好感。

《万历十五年》里描述的申时行,以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在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苦心调和,以最大的诚意,期望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恢复皇帝和百官之间的彼此信赖,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但即便是这个标准, 他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比起他的几位前任, 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无一得以善终,申时行能告老还乡, 在江南的山水间颐养天年,是绝对的幸运了。

  1. 世间已无张居正

非常被这个传奇式的人物打动。怀抱理想,身负绝学,以一己之力扭转了自嘉靖朝以来的颓势,撑起大明王朝最后的辉煌。

  1. 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李洁非《野哭》一书的序言,有对这一观点(尤其是后半句)的详尽论述:

明继宋起,在思想、文化以及经济发展上,全面祧续宋人。明是个很奇特的朝代,一面很是衰迈、昏黯以至暴虐,一面又孕育着朝气蓬勃的社会历史因素,逮至万历间,各种突破迹象已十分明显。然天不佑中华,明朝自身积攒的激烈社会矛盾终于爆发而导致严重内乱。同时,曾为蒙古所败的金人后裔,在沉沦荒蛮、几近湮灭三百年后,重获新生,日渐具备强大破坏力,而益为明朝大患。内外双忧,并至齐发。明遂先于甲申年(1644)失北都,复于乙酉年(1645)丧南京,终于灭亡。这是继宋亡之后,作为汉族国家的中国第二次整体亡国。但这次后果更为惨痛,原因是同时西方的欧洲也开始其现代转型。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积累来看,东西方世界本可谓棋逢对手、铢两悉称,正待好好比试一番。可惜,中国却因一个意外情形,从竞赛中退出了——好比奥运会选手在起跑时却突然退赛。

但黄仁宇先生其实并不认同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更不认同中国社会有向现代化转变的可能。反之,《万历十五年》的中心论点就是:中国二千年来, 以道德代替法制, 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 则其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即使是宗旨善良, 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

1587年, 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此后, 大航海时代如同旭日东升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冒险家驶向未知的海洋和陆地。而在遥远的东方, 大明帝国的余晖在历史的黄昏里, 投下它沉重而疲惫的眼光。

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