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Lives》 是韩裔导演Celine Song的自传体电影。讲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对故国故乡的牵绊,无法忘怀的年少时候的爱人,对写作和创作的执着,对自我实现的追求…甚至剧作家的职业,也是我曾经的理想。如今作为第一代移民,其实很多处境是与影片里的Nora更为相近的,但在观影的过程里,我其实也一直在与海盛共情。又或者在我心里有Nora与海盛的一体两面。

海盛是个一直留在过去的人。对他而言,年少之时对于Nora的感情,筑建起了他对于这个世界之「美好」的认知。但就一生的尺度上看,那段日子真的太短暂了。Nora的忽然离开戛然而止了一首歌刚开始的前奏,一个故事刚写好的开头。于是在之后的很长时间,海盛因纯粹的思念在寻找Nora—从少年到青年的十二年。而Nora这边,她随父母与妹妹一起从首尔移民到多伦多,学习新的语言,接触新的文化,开始新的生活。可以想像对于十二岁的她,这所有的新鲜事物占据主导着她的注意力,因为要强的她一定会大步向前不遗余力地在这片新土地上为自己的理想开疆扩土的。命运确实也没有辜负她的努力,成年以后的她又离开多伦多来到纽约,在这个艺术与商业交融的欲望都市里继续追逐成为剧作家的梦想。在忙碌而充实的生活里,如果不是那天偶然在父亲新剧的脸书主页看到海盛寻找自己的那则留言,或许Nora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想起海盛了。但也许这就是「因缘」,中断了十二年的电波还是响起讯号,思念也终于得到回应,虽然依旧是没有说出口的爱情,但当海盛隔着屏幕看见Nora,眉眼笑容里都开出一朵花,那是他是在全剧中最明媚的时刻。

可是年少无知愣头青的海盛呀,似乎并没有认真考虑过Nora那个 「你什么时候来纽约看我」 的问题。他对于学习中文的热情和动力也更高于学习已然成为Nora第一语言的英文……当Nora终于对海盛坦言不再继续联系了,海盛失魂落魄地坐在地铁里,看着对面一对亲昵的情侣,眼里满是落寞。但对我而言,全剧里最喜欢的一个桥段是,下一幕海盛坐在国际航班上,目的地是中国上海,是的他去了上海,而不是纽约。这样的安排让海盛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体丰富起来。一直生活在故乡的海盛,之前十二年的日子应该是相对平静的,服兵役期间或许更是乏味,所以,对海盛来说,Nora更像是一束光,把他的生活照亮。但在此时,看到海盛也在体验拓展着自己内心向往的人生,我更有一种感动和欣慰。「虽然我的心一直为你守候,但我不能就此停下自己人生的脚步」。 不自觉地去想海盛在之后十二年的人生,因为当他再见Nora时,眼神里已更多了一份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克制和厚重了。

分开二十四年之后,在纽约,是中年人的相逢。 对于一步之遥的「中年」,我还是有种深层的排斥和恐惧。许多讲中年危机的故事都让我感到不安,害怕以后自己也陷入那样的困境里。但相比而言,这部电影里叙述的中年是足够温柔的。海盛坦诚地与Nora聊起也许女友不会和自己结婚,因为他太普通又没有钱。而Nora也早已不再把要拿普利策奖的事挂在嘴边,她是这座城市里无数艺术创作者中的一位,与丈夫住在曼岛东区的一间普通公寓里。她也坦诚地告诉海盛,自己比计划中早了一些结婚,因为正好可以拿到绿卡…被这样真诚又平和的对话打动。

坐在旋转木马前的台阶上,Nora问海盛为什么来找自己。海盛说:「不知道,就是很想见你一面。那时候你走得很突然」…… 少时的分别,虽然感伤,但也许并没有觉得那是多么重大的事,又或许心里想着很快还能再见的,于是有些赌气地都没来得及好好告别。但谁曾想那便是命运的岔口,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从此错过了…「可是Nora,你能移民真好」,摇曳的灯光下海盛看向Nora:「你必须离开,因为你就是你,你就是那种会选择离开的人,但我喜欢的也正是这样的你」。忽然非常清晰具体地感受到,「爱」即懂得、欣赏与成全。那一刻眼泪没有忍住,温柔善良又清醒的海盛呀,请你也一定要幸福。

关于「缘分」,情深缘浅,有些遗憾没能成为与你相守的那个人,但作为回忆的守护者也依旧开心。如果这一生是前世,希望可以带着这些记忆在来生与你相守。

past-l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