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写博客的原因,是我与自己的对话,也是向读者的告白。文章分两部分,一是我为什么写作,二是我为什么以个人博客的形式写作。

我为什么写作

进入心流状态下的写作是为数不多的让我体验到纯粹而持久的快乐的事。但这样的体验其实非常有限,近几年来似乎很少能安下心来写作。对于生存的焦虑和面对世俗生活的理性让我执着于如何让自己成长为能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一名合格的成年人,所以忙着出国,读博,毕业,实习,找工作…偶尔喘息的间隙时常怀念少年时代每周末读《南方周末》、《上海壹周》以及写随笔的日子。时光一去难倒回,但心底隐约还记得那时候的快乐。《上海壹周》在2015年停刊了,《南方周末》的报纸如今身在国外也无法买到,写作似乎是唯数不多的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作为找寻快乐和精神家园的一种方式。

时间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逐渐意识到人生就是一系列短暂的相聚与漫长的告别之后,文字也成为我留住那些逐渐远去的时光与人们的努力。类似精卫填海,尽管我永远也无法填满横亘在我与它们之间的那片海,但只要写下来,至少有一部分影像便得以存储在我的文字里,一些细微的美好和快乐也将永远与我一起在时间的无涯里漫游。

文字也让我暂时忘却孤独。在阅读他人作品时的共鸣与共情就仿佛是接收到来自同类的召唤。此时文字就成为一道强烈的电波或磁场,吸引着我让我靠近并回应。阅读是一种靠近,但回应需要依靠写作。想回应那些伟大的作品,他们就同能量巨大的恒星,耀眼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了我这颗隐匿于宇宙尘埃中的小小星球。我也想回应那些虽然遥远却同频次的星球,因为知道他们的存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不至于那么冰冷恐怖。

写作也是在人生迷途时的自我救赎。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我无法抑制内心对于“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但这个宏大的终极问题显然是我无法回答的。我希望生命中有一个至高至善至美的存在,让我对于生活的努力更有意义,而不是仅仅为着那些 “没有时拼命想要,一旦得到又立马失去兴趣” 的欲望汲汲营营。也许这样的思考让我更有觉知地去生活,但有时它也如同诅咒,无果无用的思考和寻找让我对自己失望,陷入焦虑和虚无。我需要一种方式消解掉这些负面的思考和情绪。而根据过往的经验,写作在将这些虚无缥缈的思虑化成具体文字的过程中,通过理智的介入,过滤掉了许多矫情的东西,让感性不至于如脱缰野马把我带入一片虚无的荒野。作者Lauren Sapala 在《INFJ writing》一书中也曾提过,写作可以托住生活的失序,身体与精神的坠落。“内向而敏感的人比别人更容易疲惫,你需要更接纳自己。不要把思考和敏感当作一种负担,想办法把它输出,感受到它是一种礼物。”

我为什么以个人博客的形式写作

关于实现写作的形式,日记是一种,但因为它只写给自己看的,随意直白,总觉得是通篇的流水账,缺乏美感;即使是我自己也不太想回过头去读。所以我想我还是需要一些哪怕是假想的读者。因为知道有读者在,写作时便会不自觉地严谨起来,会去追求逻辑的严密和文字的整洁美感。此外我也期待与读者的互动,我会因为那些愿意在我的博客停留听我絮叨的朋友而更有动力。所以当把自己的文字放在开放的互联网上,也如同向一片汪洋抛出了漂流瓶,期待它们与有缘的读者相遇。

几年前,我在找工作期间也按着那时的风尚做了求职版的个人网站,展示我在Ph.D阶段做过的项目和自己的简历。虽然那个网站在找到工作后就因为selling myself的自我尴尬而关闭了,但Hugo+Github在操作和管理上的干净整洁,让我非常心仪建立静态网站的过程。得益于那些富有才华,技术超群的主题开发与维护者们,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一个百分百属于我的小天地,不受制于平台和审查,也不被烦人的广告打扰。所以我就用同样的方式建立了这个小站,来承载我的写作。

建立个人博客也是因为受到许多博主的感召。TA们丰富有趣的文字和优雅美观的网站都给予我非常好的阅读体验,赞叹之余也心向往之。所以我也想成为一名写作者参与其中,因为这是与那些真诚又有趣的作者们交流的最好方式。「链接」页记录着我常驻足的博客列表,想对文字背后那些从未谋面却又似相识的作者们道一声感谢。

最后,这个小站也寄托了我对天各一方不能时刻相见的故人的想念。很久以前我在那些鼓励之下曾下决心会坚持写作,这么多年这个承诺其实一直没有忘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但愿有一刻我们在遥远夜空望见的是同一抹月光。